你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动态 > 详情

炼化行业整体运行进入良性发展阶段

随着炼油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我国炼油行业整体运行进入良性阶段,化工下游需求潜力正在逐步释放,产能压力得到缓解,产业链、供应链均表现出很强的韧性。

炼油能力增长缓和,整体运行进入良性阶段。2022年,我国炼油能力达到8.92亿吨/年,受疫情影响,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市场需求不振,全年原油加工量为6.76亿吨,同比下降3%,炼厂开工率仅为76%;成品油产量总计3.66亿吨,其中,汽油产量14536万吨,航煤2949万吨,柴油产量19126万吨,生产柴汽比1.32。今年上半年,仅有中国石油广东石化一套2000万吨/年炼油装置建成投产,千万吨级炼油企业达到34家,一次炼油能力合计4.8亿吨/年,占国内炼油总能力的一半以上,我国炼油行业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。

今年1~6月原油加工量3.6亿吨,同比增长9.9%,开工率约78.3%。同期,国内成品油(汽、煤、柴)产量1.76亿吨,其中汽、煤、柴油产量分别为0.779亿吨、0.222亿吨、1.075亿吨,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.9%、5.0%、64.4%、21.7%;成品油进口总量仅为7.08万吨,同比下跌90.61%,其中汽油进口总量几乎为零;柴油进口总量为7.81万吨,同比下降75.20%;煤油进口总量为11.39万吨,同比下降77.67%。成品油出口总量为2038.65万吨,同比上涨71.19%。其中汽油出口量为616.82万吨,同比上涨10.83%;柴油出口总量为748.85万吨,同比上涨263.2%;煤油出口总量为672.98万吨,同比上涨57.19%。成品油表观消费量1.64亿吨,同比增长14.2%;其中汽、煤、柴油表观消费量分别为0.72亿吨、0.16亿吨、1.0亿吨,分别同比增长4.5%、68.9%、16.1%;消费柴汽比为1.4,较去年同期有所回升;同期石脑油产量0.36亿吨,同比增长25.7%;进口量0.06亿吨,同比增长69.7%,表观消费量0.42亿吨,同比增长30.2%。

从市场需求来看,我国经济率先恢复增长,物流运输和交通出行已经恢复正常,原油加工量、成品油消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,航煤还有很大潜力,而化工用油增加拉动了石脑油消费量大幅提高,全行业开工率明显提升,行业平均利润保持了较好水平。从出口配额下发量来看,今年前两批成品油出口配额为2799万吨,同比上涨24.40%,今年1~6月国内汽柴煤油出口总量2038万吨,出口配额使用率达72.81%。预计7~8月国内汽柴煤油计划出口量660万吨,若实际出口量能达到计划,那么1~8月出口量约2700万吨,出口配额使用率将达到97%,前两批配额几乎全部用完。

从消费结构来看,汽油消费与我国汽车保有量及出行频率有较高的相关性,随着疫情好转及经济恢复向好,旅游行业迅速发展,外出旅游人数暴增,私家车出行油耗拉升。上半年以来人们出行意愿、出行频率,以及旅行距离明显增加,上半年汽油消费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.5%,呈现近期快速恢复、中期稳步增长态势;柴油需求与国内道路运输、工矿企业、产业园区、城市开发等高度相关,上半年消费量大幅增长16.1%,可见国内生产运营和建设投资都保持在了较高水平,另外的原因是国家税务总局加强监管,之前部分未统计的产量计入;航煤消费在逐渐恢复,据民航总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31.3亿吨公里、旅客运输量2.84亿人次、货邮运输量327.6万吨,为2019年同期的84.6%、88.2%、93.1%,行业运输生产已恢复至2020年前水平。随着国际交流的正常化,航煤出口需求仍会有较大幅度增长。总之,成品油需求逐渐恢复,国内炼厂利润较好,支持炼油企业提高加工负荷,原油加工量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。

从贸易来看,1993年从原油出口国变为原油净进口国后,国内原油进口量增长迅速。2023年上半年,我国原油产量1.05亿吨,进口量2.80亿吨,原油表观消费量3.87亿吨,进口依存度达到72.3%。国内原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、非洲和苏联地区,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,主要包括沙特、阿曼、阿联酋、伊朗、伊拉克、科威特、卡塔尔等国家。亚太地区是我国成品油主要出口目标市场,东南亚尤为集中,主要包括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孟加拉、越南等,此外还有日本、墨西哥、澳大利亚等。

产品价格下降是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面临的最大困难。受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影响,化工产品价格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幅度较大,行业利润由历史波峰坠入谷底,企业效益变差,市场需求增长不振,行业运行承压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上半年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.6万亿元、同比下降4.4%(去年上半年是同比增长20.9%),实现利润总额4310.9亿元、同比下降41.3%(去年上半年是同比增长24%)。上半年石化行业进口额和出口额同比均下降,致使全行业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.6%,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1.7%。

乙烯产能迅速增长,产能规模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。2022年我国乙烯产能为4697万吨/年,乙烯产能规模超过美国而位居第一。2022年乙烯产量为4165万吨,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9%,乙烯下游衍生物当量进口量超过2200万吨,当量消费量为6369万吨,当量自给率为65%。2023年上半年乙烯产量、消费量、当量消费量均呈现同比增长态势。

供需平稳增加是上半年化工市场值得重视的亮点。上半年我国化工产品产量普遍提升,消费量亦呈恢复增长态势。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,硫酸(折纯)产量同比增长0.9%、消费量同比增长1.3%;烧碱产量同比增长2.5%、消费量同比增长2.6%;纯碱6.4%、消费量同比增长6.3%;乙烯产量增长3.8%、消费量同比增长2.2%;合成树脂产量同比增长3.7%、消费量同比增长1.9%,其中聚乙烯产量增长5.3%、消费量增长1.5%,聚丙烯产量增长2.3%、消费量增长4.0%;聚酯产量增长3.8%、消费量增长4.9%;尿素(折纯)产量增长5.6%、消费量增长5.6%;子午线轮胎产量同比增长13.4%等。可见,上半年大宗化工产品的供应与需求呈现同步增长,需求略高于产量的增长幅度,我国化工产品下游需求潜力正在逐步释放,产能压力得到缓解,产业链、供应链均表现出很强的韧性。

国内炼化产业布局不断优化。近年国内形成了以“环渤海”“长三角”和“珠三角”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和东北、西北、沿江三大炼化产业带为特征的炼化产业“三圈三带”格局,空间布局基本成型。近年新建的大型炼油企业基本布局于沿海地区炼化一体化基地,中西部、东北、西北地区没有新布局大型炼油项目,新建乙烯项目的大部分布局于沿海地区,小部分与西北或东北炼油企业或资源地一体化布局。环渤海湾、长江三角洲、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炼油、乙烯、芳烃总能力约占全国产能的七成,形成了以宁波基地、舟山基地、惠州基地、上海基地、连云港基地、古雷基地、大连基地、烟台园区、南京园区、天津滨海园区、湛江园区等一大批石化化工产业园,围绕几大经济区的炼化产业布局将体现较强的集聚效应,带动了下游产业集群发展。

炼油无序增长势头得到抑制,进入良性发展阶段。2023年下半年,国内暂无新建及改扩建炼油项目建成投产,全国炼油总能力保持在9.2亿吨的规模,考虑到成品油需求仍将恢复向好,而化工项目原料需求明显上升,预计全年原油加工量为7.36亿吨,炼油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至近80%,同比增长8.8%,成品油产量为4.33亿吨,同比增长8.3%。预期同期国际市场成品油供应缺口较大,作为国内市场调节机制,全年成品油出口量或稳中略增,也有利用消化国内成品油供应压力,炼油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。同时,需要充分认识到替代能源迅猛发展,包括电、氢能、甲醇和生物能源等汽油替代能源发展加速,尤其是电动汽车扩张迅速,加之国家对新能源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,对传统燃油车替代作用会愈加显著,长期需求增长空间会逐步被新能源替代,因此,现有炼油装置要坚决做好“减油增化”,转型升级仍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必由之路。

乙烯行业加快规模化布局,进入自主创新发展新阶段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至2023年上半年,我国新增乙烯产能1511万吨/年,乙烯产能增长迅猛,市场供应充分,为争夺目标市场必然引起更激烈的价格竞争。2023年上半年乙烯、丙烯及其下游化工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,新建乙烯装置能力尚未充分释放,乙烯产量较上年同比增长3.8%,乙烯当量进口量约达1100万吨,与去年同期持平,乙烯当量消费量较上年略有增长。预计下半年乙烯产能将进一步释放,产量同比会有明显增长,预测下游产品进口量将与去年基本持平,全年乙烯当量消费量达到6580万吨,较上年增长3%。随着国内规划大型乙烯项目投产,乙烯自给率将显著提高,但部分高端产品、功能化产品仍然依赖于国外进口,预测“十四五”未我国乙烯当量需求量达到7500万吨,同期进口乙烯下游衍生物将保持在1500万吨左右,提高乙烯当量自给率的压力明显减轻。总体看国内乙烯行业呈现大型化、一体化发展局面,大型“三机组”、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也将稳步提升。

高端新材料缺口拉大,补短板能力亟待提高。我国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产品自给率不断提高,部分品种产品已开始出口;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、聚碳酸酯、尼龙6、尼龙66产能将快速增长,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;高性能聚酰胺、聚苯硫醚、聚酰亚胺、聚醚醚酮、聚砜、液晶聚合物等特种工程塑料产业化加速,先后建成工业化装置,但部分关键单体供应能力不足。国内液晶显示器用偏光片产能逐渐释放,但仍存在基础树脂供应不足、质量水平不高的问题;印刷电路板、面板及较低制程集成电路等领域完成部分自主化替代,但高端产品仍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;部分膜材料领域已打破国外公司的长期垄断和封锁,如在全氟电解用离子交换膜等领域已取得突破;微滤、超滤膜产品的自主化率已接近70%。总体来看,我国通用材料过剩、高端材料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短缺矛盾逐步缓解,但亟需进一步提升高端新材料的创新自主研发能力。

绿色新能源形成产业优势,带动化工新材料应用发展。以光伏、风电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,光伏胶膜、光伏背板等材料供应方面居于领先水平,光伏级EVA(乙烯-乙酸乙烯共聚物)材料产能快速增长,自主技术的POE(聚烯烃弹性体)装置预计“十四五”期间将形成50万吨/年产能;光伏背板用PVDF(聚偏二氟乙烯)、PVF(聚氟乙烯)等含氟膜自给率逐步提升。风电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碳纤维、环氧树脂、聚醚胺等基础原料及高性能复合材料产能快速提升。锂电池正极材料、负极材料、隔膜材料、电池软包等均已实现国产化,国内供应企业已占据全球较高市场份额。突显了新能源产业优势对配套产业的促进和拉动作用。

综上所述,我国石化行业在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,炼油、乙烯、芳烃、多种大宗有机原料、合成树脂、合成橡胶、合成氨、甲醇等产品产能均位居世界第一,石化行业整体规模占全球的约40%,居世界领先地位。从行业规模来看,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石化大国,但就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来看还不是强国,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和短板。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和不断发生的贸易摩擦,持续优化国内炼化产业基地化、园区化布局,走内涵式发展之路;抓紧高端制造业对高端石化化工产品需求的市场机遇,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发展能力,促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向石化新材料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精细化学品,提高差别化、高附加值产品比例;推动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与数字化升级,加大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的力度,走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(作者系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石化处处长)